我国能源电力发展“十大畅想”(之一)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电力在能源革命中处于核心支配地位。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和进化史就是一部能源的利用史和电力的蜕变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能源形态的根本性改变。
无论200多年的英国,抑或100年前的美国,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全球产业的“霸主”和经济上的“翘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能源技术的发展创新上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时至今日,我国在能源电力领域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但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即便这种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甚至在一些领域实现了追赶和超越:我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并且创造了诸多的世界第一,即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最大的电力装机规模和电力生产国,最大的新能源装机规模和设备生产国,最大和最先进的全球输电网络等等。我国能源电力的持续增长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和动力,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全球能源合作与安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展望未来,变革与不确定性仍然是我国能源领域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新的机遇和挑战必然会加速行业洗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立足当下,才能把握时代机遇;唯有把握趋势,才能迎接未来挑战。对此,本文拟就我国能源电力领域未来发展提出“十大畅想”,以期能抛砖引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化石能源会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淘汰吗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和煤电作为一种高污染、高排放的能量来源,时常让人“诟病”,被认为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甚至出现“谈煤色变”的过激反应。其实,化石能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人类社会目前所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都离不开化石能源的驱动。既便如今,化石能源仍然是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资源。
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的煤炭占比虽已不足30%,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煤炭占比也由2010年的70%下降至2021年的56%,但仍保持在一半以上,这充分说明煤炭在我国基础能源中的战略地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但“降碳减排”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消费将逐步减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则会大幅上升,绿色发展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不可否认,化石能源因其地球储量有限、过度开发面临枯竭,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和温室气体,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严重,有着先天的不足和劣势。但其固有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分布广泛、储量丰富、经济性高,可大规模开发利用,并且能量密度高、转化效率快、转化过程简单,还有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人类已经熟练掌握了化石能源开采、提炼和转化使用技术,这是化石能源能够成为支撑整个人类工业文明时代主体能源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兴“利”除“弊”,更好地担当起化石能源的“托底保供”角色,为我国能源的战略转型发挥保驾护航的“压舱石”和“定盘星”作用。
另一方面,以风光水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是以电力的形式供人类使用。然而,电能在当前我国能源终端消费结构中比重在27%左右,诸如交通运输、冶炼、化工、建材等一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仍十分依赖于煤油气等化石能源提供动力。而且相对于化石能源,电能还有一个显著劣势是难以大规模地储存,只能是一边输送的同时一边消费,加上电价相对较高,目前大规模的电能替代不仅难以做到,而且代价巨大,甚至有可能造成能源供应形式单一,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由此可见,尽管可再生能源是一种清洁低碳、资源分布广泛的优质能源,但因其资源禀赋与消费特征之间以及物理特性与社会生产需求之间的矛盾,可再生能源在新型电力系统没有高效建立之前,是难以承担起“主体能源”的重任,化石能源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需要过程,并不能踩“急刹车”。
可以这样说,在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更优质的替代能源或者在人类现有储能技术没有取得革命性突破之前,谈论化石能源的完全退出还为时尚早,也是超乎现实的能力,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多煤少气缺油”的能源消费大国来说,在可预见的未来,即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再怎么突破猛进,也很难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煤炭的“压舱石”作用和煤电的安全保供作用依然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