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我国电力工业变迁与成就

世界电力工业起源于19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及装备的输入,电能的生产和应用也于19世纪后期相继输入中国。中国的电力工业始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上海南京路第一次装机发电,至今已有139年的历史。在此百余年中,中国电业的发展无不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色紧密相连,中国电力工业披荆斩棘,完成了从亦步亦趋、奋力追赶,到并驾齐驱、部分领先的角色转换。

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能应用之发轫,几乎与欧美同步,略早于日本。1882年,中国第一家发电厂落成。1882年~1949年,中国在战事连绵中渡过,工业遭受多方面的压迫和阻挠,中国电力工业经营惨淡,电厂凋零、设备残旧、电网瘫痪、运行维艰、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电力工业开启新的历史篇章,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崛起时期。(具体内容略)

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成就

百年间,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多年里,我国电力工业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提供能源支撑。

(一)电力工业规模世界领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电力工业已形成装备制造、规划设计、建设、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用电的完整产业链。全国发电装机规模、发电量、电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实现除台湾以外的全国联网和户户通电。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84.86万千瓦,年发电量43.10亿千瓦时。到2020年底,全国全口径装机容量达到22亿千瓦,发电量7.78万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7.51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5365千瓦时。电力装机和年发电量分别是1949年的1190倍、1805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成为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运行电压等级最高、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安全运行记录最长的特大型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居世界先进水平,城乡供电可靠性在99.8%以上。

(二)电源供应体系多元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电源结构已形成水火互济、风光核气生并举的格局。可再生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0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9.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2.4%,较2012年增长14.6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电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中国煤电发电效率仅低于日本,高于法国、德国、韩国等其他国家。全国线损率由1978年的9.64%降低至2020年的5.62%,居同等供电密度国家先进水平。

(三)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多项发电和输电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科技水平迈入世界电力强国行列。超超临界机组实现自主研发,百万千瓦空冷发电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世界领先。具备全球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拥有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10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世界装机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装机2250万千瓦),最高的水电站大坝(锦屏一级水电站坝高305米),以及世界上许多技术难度最大的水电站工程。世界前十二大水电工程(含在建)中,有五座位于中国,分别是三峡、白鹤滩、溪洛渡、乌东德、向家坝水电站。“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国家名片”。低风速风电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国内风电装机90%以上采用国产风机。光伏发电技术快速迭代,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光伏产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光伏组件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我国占据7家。全产业链集成制造有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近10年来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单位千瓦平均造价分别下降30%和75%左右。特高压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1100千伏直流输电技术实现全面突破,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装备制造能力,建立了完整的特高压技术标准体系,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四)国际电力合作积极开拓

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来”发展到现今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菲律宾、缅甸、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埃及、埃塞俄比亚、美国、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电力项目,实现资金、技术、装备、标准、管理等各环节国际合作。主导制定的特高压、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国际标准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发起成立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积极参与电力行业国际组织工作,中国在世界能源电力领域的硬实力、软实力和话语权全面提升。

(五)电力改革进程不断加快

电力体制改革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以及电力市场的孕育,电力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电力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市场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多模式、多层次市场化改革试点格局初步形成。特别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电力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电力市场化交易比重逐年提高,企业用电成本不断降低,2016~2020年,累计释放改革红利超过3000亿元。

(来源:能源研究俱乐部 能源情报研究中心 王雪辰)